冠維不只在物理治療師的領域上耕耘深造,同時也積極學習中醫的體系以及認識運動教練、芳療師、推拿師的理論,他認為可以學的東西太多了,PT應該要有更寬敞的心胸去傾聽不同專家學者對於同一個事件的看法,這不論是對醫者還是患者而言都是利多於弊。
此次的Let’s PT主題是:PT與不同專業之跨領域合作,我們邀請到冠維來分享他實習時與不同專業籌組「專案式醫療團隊」的寶貴經驗。
摘錄分享內容:
緣由–患者的感受
冠維:在我實習階段曾遇到一名自費的脊柱損傷的病人。他跟我抱怨:整天都有不同領域的治療人員不斷地來打擾他,講他聽不懂的專業術語,他也一直搞不清楚自己身體的狀況,而且醫療人員對他的病況好像沒有一致的治療手法與目標,使他覺得沒有被用心照顧,這讓他很不高興。為了避免這種破碎的醫療照顧模式,我就跟他太太建議說:我們或許可以嘗試「舞台式表演」 。嘗試的結果令病人很滿意。因為他不會一直覺得某一科來只檢查那一科的東西,然後只告訴他那一科的訊息。並且先前各科只告訴他怎麼了,但是不會告訴他為什麼會這樣,但是當他參與後,大家知道了他的這個疑惑,便會告訴他為什麼會這樣,也告訴他治療方針會怎麼下,效果大概會在哪裡。使他覺得自己不再像個被各科操弄的玩偶,結果也不是一大本他看不懂的病歷。
方法–籌組專案式醫療團隊
冠維:我們使用的方式是:「籌組專案式醫療團隊」;以單一患者為核心成立專案,專案小組則由醫院各部門的專業人員所組成。當時,外科、神經外科、神經內科、骨科…各科的人都來參加,並比照國外模式,以個人為單位,原本治療人員所可能都是隸屬在復健科底下,但是在那一次的狀況中,各專業領域團隊都獨立成為一組,大家都是平等的。我們一開始是正式的會議,後來改成在餐廳邊吃飯邊討論,以避免冗長的會議形式。
一開始我們還沒有統一窗口對病人溝通,到第四周時,病人反應說:為什麼大家都跟他講同樣的事情?以及為什麼關於他的會議他不能參與?於是復健科醫師就同意接下來的會議病人與其家屬也可以一起參與。然後我們就從餐廳改到他的病房去了。有時候還叫外賣,變成一種很開心的治療氣氛。最後溝通的窗口就指定由我擔當,成為一座連結專業與普通語言的橋樑,讓他預知即將面臨的療程。其實我認為PT可以慢慢走上這個領域—成為患者與醫者的溝通橋梁。
困難與克服-創新醫療模式
冠維:因為各科有各科的專業,專業領域有時候會遇到溝通的障礙,例如外科醫師認為刀應該這樣開,而復健科醫師不同意就產生了衝突。在成為團隊的第一天,我們就遇到了這個瓶頸。於是院長就下令說:「我們要全部推翻過去大家的思維,回歸到病人效用。你要做任何治療,開任何刀隨便你,但是以病人需求為第一。」接著我們的模式變成探討:你提出想這樣做的”目的”是什麼?期望給病人的”效果”在哪裡?當大家都回歸到”效果”在哪裡這個點上時,討論就變得容易許多了。
此外,我們發展出不同專業之間共同針對某一效用做出特殊的成果。各專業間不在只是A+B,而是A融合B變成了C,透過合作發展出了新的醫療模式。例如在呼吸訓練這方面,當時有人認為不需要插管,有人認為要接呼吸器,在這個議題上大家產生了衝突,於是大家便一起去找答案,結果證明我們都是錯的,他可以要呼吸器也可以不要,但問題接踵而來,他應該要用哪種訓練方式呢?我們不能單純只訓練腹肌、或者只訓練呼吸功能、語言或咽喉,在大家集思廣益之下想到了一個方法,就是”大笑訓練”:想盡辦法逗他笑,當大家都笑時他也會笑,於是嘴巴、大腦、咽喉、呼吸、腹肌都訓練到了。有時候人們會為了形容一個笑點而做肢體動作,所以肢體也訓練到了。
本來團隊中大家在爭執是否移除呼吸器,因著專案式醫療團隊,大家有共同的目標,變成一起嘗試主動解決問題。
撰稿:昭雁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